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记者:杨康华 图片:胡晓丹)7月19日,3522集团新网站“七十载同心筑梦,新青年共话青春”主题实践队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进行实践活动,旨在跟随时间的步伐,于山城重庆寻找中国梦的痕迹,于苦痛历史中发扬新青年精神。
早晨,清越的鸟鸣,清爽的微风,中国独一无二的山水之城、魅力之都重庆正在以它独特的方式迎接着实践队队员们。简要的重庆特色早餐后,实践队便踏上了路途。
实践队的第一站是歌乐山烈士公墓。陵园大门前,恰逢红歌大合唱的盛大活动。邓小平所题写的“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赫然出现在眼前,数十面红旗迎风飘扬,百余名同胞共唱青春,同一腔热血奔腾不息。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回荡声中,围绕着这样一群爱国人士,实践队就“中国梦”与“新青年”两个关键词开始了他们的采访。
“为祖国奋斗的一个梦想,为家庭奋斗的梦想,也为自己奋斗的梦想,沿着这个梦想结合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奋斗下去。”这是一位老者对我们的寄语。“我们要做最强最优秀的国家。”这是老者对祖国的期望。
“希望寄托在你们这一辈身上,青年强则国强!”和实践队员这一代青年们进行交流,老前辈们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在他们眼中,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已经从无尽的黑暗中苏醒,而新青年们正在为国家,为时代带来新的曙光。
踏入陵园大门,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依次映在眼帘。实践队员们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下驻足,并庄严宣誓,宣誓声之稳重,令围观者动容。沉眠在歌乐山的烈士们啊,新时代的青年们正以他们的声音响应着时代的号召,你们听见了吗?顺着台阶继续往上,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的塑像分列在两旁,他们用肃穆的眼神注视着这座历史之山,注视着这片悲壮的土地。林径间,一块碑石上毅然篆刻着:“青山葱葱,绿水泱泱,今日之别敢云忧伤?日之升矣,其将痛饮于东山之上。”青山为证,浩气长存。无论是烈士们以坚毅的目光嘲笑特务们的惨绝人寰,还是青山碑石将烈士们的悲壮永远定格,凡此种种,都随着实践队的脚步被一一寻觅。
来到烈士墓前,早已有人在此献上祭奠之花。实践队员们在此聚首,共同默哀凭吊。全体成员闭目、颌首,此刻,盛夏的蝉鸣淡去,他们所倾听的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一曲最悲壮的革命之歌。在肃穆的氛围中,一位队员谈到了自己的感想:“革命是有代价的,为了革命,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但在生与义的选择前,他们总是慷慨就义,不计个人生死。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作为指引,这样的信念给予了他们面对死亡的勇气。”
下一站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渣滓洞。走过摩肩接踵的长廊,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早已废弃的警钟,警钟的对面便是渣滓洞的大门。踏入大门,便看见墙壁上用暗蓝色墨水书写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在特务们这样的“严防死守”下,先烈们依然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机会。无论是在碾米、如厕的过程中互通信息,还是为了为龙光章举行追悼会而进行绝食斗争,亦或是修补围墙时的远见与策略,在参观时,这一切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实践队员们的面前,如同身临其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看到先烈们在狱中的仍然牵挂着革命事业,当听到革命取得了阶段胜利时就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庆祝,我感受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位实践队员如是说,“对革命永远充满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永远充满信心,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努力学习的。”
在探索楼下八室的过程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蓝蒂裕烈士的遗作《示儿》——“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诞生于牢狱之中的诗歌,代表着对孩子最诚挚的期望和内心最纯粹的情感。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击溃先烈们的精神世界,反而成为了优秀诗歌的土壤,那些惊人的韵律,伟大的诗篇就诞生在那些监狱里稀缺的烟壳和废纸上。
今日实践的最后一站是白公馆。作为与渣滓洞齐名的“活棺材”,白公馆曾关押过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廖承志、中共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二百多人。其中小萝卜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作为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正确性。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一定要坚定自己对于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在需要的时候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
至此,实践队踏上了归程,今日的实践活动也迎来了尾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距离先烈们英勇就义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他们生于黑暗,寻求着黎明,却最终在黎明前夕堕入永远的黑暗。先烈们啊,你曾说要用永不泯灭的忠魂,在青翠的歌乐山巅,仰望黎明。你又可知?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正携着黎明,带领中国,走向世界。
千秋万代,也许英烈们的故事不再有人记得,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新青年,他们会将英烈们的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