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创新、创业

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人才培养

【求是征文】抛弃认同,回归自我——《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分类:院内新闻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 时间:2017-04-29 访问量:

(文:王子薏)“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的开头如此突兀,让我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带着各种疑问我读完了这本书,小说最终解释的真相,振聋发聩。

小说以莉迪亚之死为开端,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莉迪亚之死的谜团。从表面上看,莉迪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自杀,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她好学听话,成绩优异,相比起她的哥哥内森和妹妹汉娜,她最受父母宠爱。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她前几天才过生日,那天拍的照片上她笑容灿烂,看不出任何征兆。关于她的死,詹姆斯和玛丽琳认为是谋杀,内森暗自将邻居杰克列为怀疑对象,然而,只有家中最小的妹妹,平时最受忽视的汉娜是唯一一个看清真相的人。

父亲詹姆斯是美国华裔,他一心想要融入美国生活,不被视为“外国人”,所以她娶了玛丽琳,因为她足够“美国”,可以掩盖掉他身上的异族气息。他的背景与肤色使他无法融入白人圈子,而他又不屑于混迹华人圈,他的内心复杂又矛盾,他自卑无助,不敢正面反抗,而是紧推他的孩子去融入社会。他希望儿子和杰克成为好朋友,他希望女儿融入社交,结果使她饱受尴尬和打击。他甚至不了解女儿莉迪亚是多么脆弱和孤独。

母亲玛丽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美国人,她的一生都在追求和别人不一样,她不甘愿像她的母亲一样碌碌无为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一度抛夫弃子,想要实现自己当医生的梦想,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打败。于是她把梦想强加到莉迪亚身上,逼迫女儿按照自己的理想轨迹奋斗,想要她完成自己没能走上的道路。她对莉迪亚的爱意与关注,只是因为她能让她感到人生的圆满,弥补她的人生遗憾,减少她的失败感。殊不知她自己的高期望和无休止的监督给一个年幼的孩子多大的压力,而她的任性又给家庭带来怎样不可愈合的伤痕。

哥哥内斯,同样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他关心莉迪亚,他被家中冷漠的空气压得喘不过气,一心只想逃离这个家庭。妹妹汉娜,一个被家人遗忘的孩子,她一直躲在角落,默默看着这一切,她承受着那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然而却始终勇敢的爱,她才是唤回整个家庭的天使。

莉迪亚,身上背负了父母的所有期盼,他们把所有在自己身上得不到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于他们的女儿莉迪亚身上。母亲的离家出走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不想失去母亲,这种恐惧感让她变得对母亲百般讨好,唯命是从,最终导致她失去自我,迷失人生目标,走了极端。

作者写了很多异类:西方主流社会的东方人,成人主流社会的青少年,异性恋主流世界的同性恋。玛丽琳的野心勃勃在主妇里是格格不入的,詹姆斯一个中国男人在教美国历史的教授里是格格不入的,莉迪亚在同班同学中是格格不入的,这一家人在米德伍德是格格不入的……他们以为这种格格不入是因为自己没有尽力走到自己的反面,所以很努力在成为另一个样子。每个人都背负着别人的期望过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

孩子在最初的时候没有梦想,蒋方舟就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是啊,一句夸奖,一次丰盛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至于想当科学家,想当医生,想当老师,也不过是从小听大人说多了,就记住了,鬼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认同的。被家人,被社会,被自己。即使一时短暂的叛逆也不过是想要某一瞬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说白了还是因为一种广义上的虚荣心。这种被认同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比如我要创业,我要成名,我要做一个很酷的人,让别人都羡慕我,这是认同,是虚荣心的一种结果。现在金融业大热,人人都想在资本市场里摸爬滚打一圈,经管专业成为大热门,很多人迫不及待想要沾上“金融”一词,毕竟这是一个说出去人人都会眼睛放光的行业。殊不知,还是有很多人不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之相契合,只是为了虚荣心,为了普世价值的认同感,挤进这个领域,而最终也只会在这个领域平庸下去。

真正能摆脱他人眼光的人都是勇士,能做到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对于他们,那种渴望被世界认可的成功,不过是在成为自己之后的结果,并不是目标。我很羡慕成功的人,我更羡慕知道自己要什么,每日都为自己而活的人。想要成功没有错,想要平凡是对于成功这条路上的附加要求,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为了出名,被人骂着长大。想要平凡,从平凡中有那么点而不平凡是所有人对于“社会生存”这个命题里最理想的期盼。

反思下自己,反思下自己的教育,自己的成长,升大学时专业的选择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吗?毕业后读研或是工作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吗?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好的坏的,若无力改变,接受是不是意味着随波逐流,反抗会不会只是以卵击石?如果父母对于我们的期待与我们自己的梦想并不一致,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注定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那么是隐藏真实的自己,假装融入群体,还是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说,他想要追寻自己的梦想,那梦想在我们看来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前途微茫的道路,我们会说,孩子,你喜欢就好,支持你,还是当机立断掐断孩子的胡思乱想,押着孩子走回“康庄大道”?

这些问题的答案,大概就如书的封面所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