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一、在路上——读《血色浪漫》有感
张兴豪/文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鸟儿划过的痕迹,但它确已飞过。”生命是一个极其短暂的过程,弹指红颜老,刹那芳华逝。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终点,但沿途的风景却因人的心情各异,而有着不一样的色彩。
钟跃民是一个一直行走在路上的人,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最初的梦想,感受最初的体验。他对生活总包含着一种热爱,无论坎坷还是坦途,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体验过程。
1966年的“红八月”是一个让人无法磨灭的印记。由于政治问题的原因,大批的右派接二连三的产生,那些年少轻狂的初、高中生们,便有里一个释放激情的环境。钟跃民、袁军、郑桐,三个北京城区一带有名的“玩主”,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代,打架斗殴、扬名立万,便成了他们挥霍青春的最好方式。那时的他们,不懂理想抱负为何物,亦不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热切期望有什么意义。他们反感正统的说教,只愿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体验。他们喜欢的是如狄恩那般在路上的感觉,享受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年少轻狂的岁月,总因爱情的存在而变得回忆悠长。与周晓白的结识,是钟跃民人生中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他们对音乐有着共同的体会,那是从高尚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最初的体验总是美好的,相约走在颐和园的西堤上,他们感受着爱情的甜蜜。房山的云水洞之夜则成了记忆中永远的画面:寂静的山谷,北风在呼啸,清冷的月光洒在连绵的山峦上,给人一种既朦胧又遥远的感觉。熊熊燃烧的篝火,映红了每一个人的脸,钟跃民的歌声在山谷中间回荡……
正偎红倚翠,应记浮生若梦。若一朝清冷,愿君随缘珍重。钟跃民认为:生活似山不喜平。他不曾想过安安稳稳地过着一种重复不变的生活,然而他深知这种生活态度并不能被周晓白所接受。情感的裂痕,总产生于悄无声息之间。与秦岭一样,周晓白是钟跃民一生中的一段过程,擦肩之后,他会继续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很多时候,似水年华中,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心情。在生活的渐渐打磨下,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鸿志豪情,都已随岁月风化。步入人生中途,很少有人依然满饱激情继续为生命而歌,重新开辟不一样的人生。也唯有钟跃民,带着几分玩世不恭,如狄恩、霍尔顿那样,摒弃一成不变的生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他没有青史留名的理想,亦没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但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处处充满着活力。正如秦岭所说:“在生命中,是需要一些纯粹的、本质的最初体验,只为心灵深处的呼唤而踏上征途。”无论在人生的那个阶段,都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之感。
曾深深想过,为什么有些人如同生命中的过客,再也无法寻起?为什么有些事转眼便成回忆,只能在梦境中不断重复?有人说:“生命中有很多东西,就像流沙一样,抓的越紧,漏的越多。”总想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永恒,总想让某些美好变为永远。后来渐渐释怀: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之所以始终无法磨灭,是因为它们来去匆匆。因为短暂,所以珍惜。生活应该是一个不断体验与接受的过程,带着在路上的感觉,带着最初的心情,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散。
生命的过程可以设计的异常有趣,因为它是由一连串最初的体验所组成。初体验属于生命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意味着梦想、勇气、新奇、刺激和执着……但有时候初体验还伴随着恐惧、担忧、绝望和危险。相对于结果而言,钟跃民更看重的是过程。在他看来:插队当知青时,带领村民要饭和在C军中作为特遣队长带领侦查尖兵,深入地雷遍布的亚热带丛林执行任务,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无所谓孰好孰坏。两种生活方式,他都会高高兴兴地投入其中,只为了那种体验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的命运生下来就被固定,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变数。时间只静静流淌,并不陪着我们一起成长。带着最初的激情和与梦想,享受生命所给予的体验。像钟跃民那样:无论在生命中的哪一阶段,都保持着在路上的感觉。顺境或是逆境,都只是生活的一种存在形式。上路吧,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生犹如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内容。春天享受青春的浪漫,夏天品尝爱情的美满,秋天有了成熟的思想,冬天坐在火炉边回顾一生。仔细品味一生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爱情。这种温馨的回忆将永远存在于心灵的深处。
还记得刘欢的那首歌: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只为伴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航;
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二、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高宝峰/文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这个平凡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颜。
初中时在读者上面看到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工农兵大学生出身的父亲对这句话无限感慨,认为它概括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我却被这文章中记录的作者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所吸引。头一次知道,原来为了写一本长篇小说,要在一个荒郊野外独居数年;要通读十年间的报纸,记录各种事件(后来知道,这也就是所谓的“doing research”),翻阅报纸到手指被磨得露出毛细血管。这些听起来艰苦以至于荒谬的事情,对我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坦率的说,这本书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强加在人物身上的褒贬之辞;书中没有一段善终的感情;孙少平和田晓霞好的莫名其妙;田晓霞的死和孙少平的尿失禁;外星人;等等。甚至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能找到不讨我喜欢的性格。
可是这本书却最终吸引着我,也改变了我。这是因为它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重要的是,它教我认识了一个平凡人的自尊。
孙少平在物质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田晓霞或许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我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些年来,我莫名奇妙的来到一个高尚的地方,作着深奥的学问,身边充满着各种或者聪明、或者自命不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偶尔回到故乡的亲人中,短暂的享受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莫名的崇敬和优越感,似乎自己很有成就。但一想起孙少平,就如梦醒一样惊悟到自己精神家园的荒芜和贫乏。
我心中的孙少平,是个“讲究”人,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仍一丝不苟。和他相比,那些盛气凌人的“成功人士”们却大多活得像个动物。
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而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的选择。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社会角色:“白领”、“x总”,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
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高贵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社会上流行着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判断他的质量;我身边也不乏动辄对他人的“成就”或“品味”作褒贬之辞的朋友。我总觉得我无法与他们为伍,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因为我见识了孙少平这样的人,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做个高贵的人。
我对自己的种种一直都不甚满意。但《平凡的世界》教给我的,是为数不多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地方。《平凡的世界》是一本我愿意让我以后的孩子读的书。不是为了让我的孩子更像他爸爸(我不是古人,不觉得“不肖”有什么不好),而是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让我由衷钦佩的人。
读书笔记节选
1、自一柳帅:基督山伯爵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场复仇的故事,但是基督山的复仇不局限于个人恩怨,而是‘天’对于人性中丑恶一面的惩罚,是上帝对于徇私,背叛,贪婪这一个个罪恶面孔的复仇,而替天行道的正是基督山伯爵。这样看来,基督山与红楼梦确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演绎了宿命论的结局。
2、能二郭生辉:《呐喊》看得比较琐碎,也没有太多的文学鉴赏,只是轻松的阅读和嬉笑其中的人和物。我看书似乎太容易忘记情节,只记得《狂人日记》中的“我”似乎陷入了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吃人的恶习中,唯独希望“救救孩子”,只记得故乡里闰土那月光下看瓜的动作变成了拘谨的作揖,对阿Q那一身恶习唾弃,而又为他遭赵老爷毒打可怜,更对他有股儿子打老子的逻辑无法理解的耻笑,比他更寒酸的可能只有孔乙己了,破落的穷读书人,同样的好吃懒做,最后留下笑话和旧账,竟终也没有人再记起,他也不过是那贫穷的可怜虫子之一,人们都得过自己的生活。华老栓的血面包最后也没能就回儿子,那一同属于华夏子孙的夏家的儿子,也有一个可怜的母亲在坟头垂泪。社戏里那般好吃的豆子,那样好的戏,谁又没有有过呢?
3、机三滕琳:读《雅舍忆旧》,颇有感。首先,梁先生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二千多万字的等身著作。这可是实打实的两千余万,与今日网络小说动辄成百上千万字不可同日而语。梁先生的文字“软语”盘空,虽信手拈来,却透露出温婉平和雅致,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怀。
其次,于无数小处见其生活智慧。如见不到蛋却蛋味十足的蛋炒饭如何做法,其对小事的幽默态度,对旧人旧友的怀念之情,嗟乎!
再次,谈及国民诸多风云人物,大多与其熟稔,提将起来,真个似信手拈来。悔吾生晚矣,不得与大师们共时代!
细细说来,《胡适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胡先生请罗隆基、潘光旦、梁实秋三人到个徽菜馆吃饭。老板向后厨大吼一声:“绩溪老倌,多加油啊!”原来绩溪是个穷地方,难得吃油大,多加油即是特别优待老乡之意。果然那一餐的油不在少。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有点感同身受——这与我年初的时候去合肥吃百年老店同庆楼的感受不谋而合——吃完一道四味茄子,重油重盐。与服务员说起,他说这是徽菜的特点,我还能再说什么呢?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中不由得泛起波澜,有点苦笑的意味了。
4、能一叶洲:通过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们难得能安安静静的看完一本书,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乐趣,我们能够从书中汲取到许多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发现了一颗原钻,越深入越美丽,越雕琢越闪亮.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会是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说,每当我们读过书后,就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愉悦感受,因为,我们为收获了知识而开心,快乐。
5、机四孙文斌:最近看了一本《杜拉拉升职记》,觉得大受鼓舞啊,说实在的,生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实在还是太少了,就像笼子里的金丝鸟,了解的世界只是这个残酷现实的冰山一角。在父母、老师的保护之下,我们的抗打击能力还太弱,有时还会有点自以为是,,我们应当学会时刻反省自己,学会客观评价事物,多角度、深入的去剖析人事。总之,我们是时候转换角色,并要为这种转换做好充分的准备!
6、自三陈晶:细品《沉思录》,其中对学习的态度、对性情的探求、对生活的领悟,不断引人入胜,让我们领悟到学习要真,性情要善,生活要美。品《沉思录》,悟“真善美”。
7、能四王啸娟:《半暖时光》像斯蒂芬•茨威格说的:“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本书中的两位主人公便是这样,似乎走到命运的每个路口都会被无情嘲弄,然而爱的旅途却从来不能被笼统得定义为悲剧或者喜剧。
纵然明明知道,终有一日,所有的悲欢,所有的爱恨,都会随时光老去,总会有人依然守护那些美丽的记忆,等着冰雪消融,等着春暖花开,等着黎明降临,等着幸福的那一天到来,如果没有那一天,也没有关系,至少我可以爱你一生,这是谁都无法阻止的。
8、材一张楚:这是陪伴我考GRE的一本书,也是让我充满力量的一本书。一个一直以来对英语有着或无奈或恐惧心态的大四学姐,还要在最幸福最自由的大四下,每天7点钟起床,然后自习一整天。那些被G虐成狗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这本《西点军校的经典法则》。它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诠释了西点军校里13点最重要的品格。在西点军校的法则里,每个人无论接受到什么样的命令,他们的回答都是保证完成任务。这一点时时刻刻让我充满了斗志,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朝着梦想努力。因为西点军校用最有力的事实告诉我: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9、材二蒋郑:因为这几年“互联网+”很热,自己又了解很少,所以一直想找本系统讲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书,正好发现了《沸腾十五年》——记录了一群自1995年在中国创造属于自己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书中最令我动容的不是丁磊等如何当上中国首富,而是他们创业拼搏的精神和对祖国所做的巨大贡献。最早的田溯宁,留学美国本为中国环保事业,但当他第一次接触到信息高速公路时,第一想法就是这是缩短中美两国差距的良好机遇,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将这项科技带回家”。于是才有了亚信,有了中国互联网的今天。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我们之前的选专业以及现在的就业,都想找热门的专业或行业,换个高尚点的思路,我选的行业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吗?是否急祖国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国家也一定会“回报”你。正如王选院士,他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下决心选择了新兴的计算数学专业,因此,才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
10、能三郭亚楠:《怪诞心理学》这本书是我读的理查德·怀斯曼的第二本书了。在第一本书中我就被他书中的种种实验和他的研究所吸引,甚至可以说是深深地着迷。这位被称为心理学家中的怪才,喜欢研究搞怪心理的心理学家,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在扩大我们眼界的同时,也破除了很多我们一直以来信以为真其实却是子虚乌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