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记者:杨康华、张旭图片:胡晓丹)7月20日,3522集团新网站“七十载同心筑梦,新青年共话青春”主题实践队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进行实践活动,跟随时间的步伐,于山城重庆探寻中国梦的足迹,于苦痛历史中发扬新时代的青年精神。
上午,实践队来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广场上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人慈祥地望着孩子。江风下,青灰色的地砖更加具有历史的气息,沿着交错的台阶向上走到尽头,出现在眼前的便是“毛泽东在重庆组雕”。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前辈们矗立在此,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这片土地,他们身后,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共产党人和党外仁人志士,是他们以满腔热血守护的国家。“这就是毛主席所指的风流人物吧!”,一位队员应景地说。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红色横幅下便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大门,展览主要在二楼、三楼进行。据介绍,为了更好地表现红岩精神,引起游览者的感情共鸣,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增加了科技的应用,经过两年的改陈,“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从去年开始重新对外开放。升级后的展厅中展线长700米,分为“共赴国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雾都明灯——中共中央南方局驻足红岩”等10个部分。
踏入博物馆大门,绯红的大字——“红岩精神,永放光芒”高挂在展馆中心,似乎是这段激昂而悲壮的历史的缩影。
走进展线的入口,宏观的历史具化成一个个浮雕文字、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用具,这些“活历史”带领着实践队员们回首中华民族的英雄岁月,回首重庆这座城市的红色记忆。
红岩,因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结庐,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指挥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斗堡垒。周恩来、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的塑像并排坐落在展馆的边缘,似乎是在向前来学习的同志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回望历史,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一辈的革命从这里开始,我们的传承也应该从这里出发。
时间可以摧毁世界上的一切,陈列在展厅中的,无论是满目疮痍的手枪和子弹带,或是布满褶皱的军人的胸章和臂章,亦或是字里行间洋溢着利落与洒脱的电报和信件,其存在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消失,但其中蕴含的红岩革命精神却能一代代传承下去。近现史上,中华民族的幸福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承诺。作为红岩精神的发源地,连绵起伏的山地上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激励也警示着我们不忘过去艰苦岁月,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展厅中部的双曲三维穹幕,是数字体验厅最大的亮点。互动投影、AR、VR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真实还原了日军飞机对重庆的轰炸,漫天的硝烟、破碎的楼房砖瓦,使得游客在被景象震撼的同时驻足、沉思。关于历史,有人说,历史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美在哭笑之间。对于历史,无论雄伟,或是悲壮,都需要被人重视、铭记。《未来简史》中这样说:“学习历史是为了松开这双手,让我们可以看一看其他方向,试试不同的路。”作为国家、社会、民族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从雄伟的历史中取其精华,从悲壮的历史中汲取教训,以求稳步的发展。
继续向前,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有一台锈迹斑斑的《新华日报》印刷机孤零零地躺在那儿。这是一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进口的平版印刷机,自负责人潘梓年购置后,漫长岁月,几经辗转,一直肩负着《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印刷任务。它为唤起民众,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至1985年上交至红岩革命纪念馆,获评国家一级文物。此时安静地站在展馆中央,肃静而威武,沉重的滚轮上的每一道印记,都似乎记录着每一次艰难。印刷机的故事,令听到的一位队员感叹道:“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历史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我们也不能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
展馆中不仅陈列着这些历史的遗存物,曾经的某些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也借此重见天日。两袖清风的“红色老板”肖林向党中央上交自己全部家当;吴玉章秉承初心,在蒋介石的诱惑下不为所动,坚守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死如归,乐于就义”的张文彬任由特务头子虐待和折磨,依然守口如瓶。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共中央情报小组的工作人员——阎宝航,以过人的智慧和惊人的胆识,先后取得德国闪击苏联,日本军队部署等重要情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年潜伏心系楚,孤身奋战终吞吴”就是对闫宝航最真实的写照。“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历史铭记,被后世铭记!“这似乎是每一位队员的心声。
走出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回首,“红岩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依然高挂在展馆中心,如此璀璨夺目。
这次的实践中,实践队员们参观学习红岩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民族的精神,时代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将红岩精神“送到家、驻下来、传下去”,让红岩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此外,我们正处于新时代的紧要关头,希望实践队员们在此次参观学习后,以红岩精神作为自己不倒的旗帜,以浩气长存的奉献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引领,学习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为党的事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赤诚忠心。